目的地搜索
年谱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生生平 >> 年谱
徐大同先生年谱简编

1928-1948年

1928年9月16日(农历八月十一),出生于天津市。

早年先后就读于天津仰山小学、觉民小学、慈惠小学。

1942年,进入天津工商学院附中学习,并开始学习京剧。

1943年春,第一次登台演出,在京剧《黄金台》中饰演田单。

1947年,进入天津育德学院法律系学习,1949年肄业。

1949-1960年

1949年3月,进入华北大学学习。

1950年初,进入新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外交研究室学习和工作。

1950年5月,开始在何思敬先生的指导下,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法律方面的经典著作。

1950年夏季,进入筹建中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与法权理论教研室,并在苏联专家谢米利亨教授指导下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1950年秋季,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第一届学生讲授“国家与法的理论”课程中的“国家与法的本质”和“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与法”内容。

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为培养教师开办的马克思主义夜大学,学习期为两年。

1951年,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生讲授法理学。

1952年,为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学生讲授国家与法的理论,同时在计划统计系讲授法学基础课。

1953年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资料组的工作。

1953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与法权理论教研室指定与另外两位老师(胡瑾、冯憬远)共同承担“西方政治学说史”课程的讲授任务,并接受苏联专家瓦列塔米托夫教授讲授的“政治学说史”的学习。

1955年2月,与石娜媛女士结婚。

1955年5月3日,在《光明日报》第3版上发表纪念孟德斯鸠逝世二百周年的文章《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人道主义思想家孟德斯鸠》。

1955年,参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与法权理论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国家与法的理论》教材编写工作。

1956年,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生讲授“西方政治学说史”。

195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和法的理论教研室调入国家和法的历史教研室,主要业务为西方政治学说史。

1960年10月,下放到北京市丰台区看丹乡中国人民大学看丹农场基建队劳动。

1961-1972年

1961年5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转入新建立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任教,为学生讲授“西方政治学说史”。

其后两次参加“四清”工作并接受教育:一次是北京顺义县牌楼大队三个月,一次是陕西长安县五台公社甘村大队八个月。

1970年初到江西“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72年底返京。

1973-1977年

1973年,中国人民大学停办,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转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

1975年,为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74级工农兵学员主讲列宁的《国家与革命》。

1976年,与陈哲夫、朱一涛和谢庆奎等人开始编写《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977年,为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75级工农兵学员讲授“西方政治学说史”。

1978年

1978年6月10日,调入天津师范学院政教系。

1978年,继续为复校后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78级学生讲授“西方政治思想史”。

1979年

在天津师范学院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高建、王乐理),同期指导进修生(浦兴祖、刘小林)。

1980年

受聘担任天津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1980-1999年)。

在天津师范学院政教系筹建法律专业。

在《天津师院学报》分三期(1980年第1-3期)发表《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1980年12月,参加中国政治学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当选为常务理事(连续三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81年

1981年6月,主持编写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2年

1982年春(4月28日-5月12日),受邀为中国政治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委托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举办的“全国第一期政治学讲习班”授课。

复旦大学浦兴祖教授存留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讲座记录

1982年春(4月22日-6月22日),受教育部委托,在天津师范学院主持《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师进修班。

招收第二届硕士研究生(吴春华、丛日云、汪琦)。

1983年

1983年4月,当选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天津市代表(1983-1988年),6月出席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83年6月,担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委员会委员(1988-1993年担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侨委顾问)。

1983年9月(至1989年1月),担任天津师范大学政教系系主任。

1984年

1984年4月2-7日,作为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成员出席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各国议会联盟第七十一届大会。

1984年9月24-29日,作为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成员出席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各国议会联盟第七十二届大会。

1985年

1985年2月,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列入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规划)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教材二等奖)。

1985年11月1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11月16日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87年

1987年4月27日-5月2日,作为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成员出席在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举行的各国议会联盟第七十七届大会。

1988年

1988年5月-1993年6月,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1988年8月,当选为天津市政治学会理事长。

1991年

1991年10月,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1年9月,主编的《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获天津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获教育部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1991年10月,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自学考试指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2年

1992年10月,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3年

1993年,获批博士生导师资格,挂靠吉林大学行政学院;1995年、1996年在吉林大学先后招收两届博士研究生(常士訚、杨龙)。

1995年

1995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师称号。

1996年

1996年5月,参加中国政治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副会长(直至2001年)。

1997年

1997年开始在天津师范大学招收第一届博士研究生(丛日云、张喜阳)。

1997年3月,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辞典》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7年9月,主编的《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研究》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8年

1998年9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9年

1999年,荣获中国法学会颁发的“从事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五十年”荣誉证书。

2000年

2000年1月,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1年

2001年2月,《当代西方政治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获中国国家图书奖、天津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2010年修订再版)。

2001年4月,荣获2000年度天津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01年12月,参加中国政治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顾问。

2003年

2003年5月,指导的丛日云博士论文《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获评“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3年12月,主编的《现代西方政治思想》(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4年

2004年4月,主编的《中外政治思想史》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年,指导的马德普博士论文《普遍主义的贫困》进入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名单。

2005年

2005年3月,主编的五卷本《西方政治思想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出版精装本;2007年,此书荣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2005年6月,指导的佟德志博士论文《民主与法治的冲突与均衡》获评“2005年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进入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名单。

2006年

2006年1月,编选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节选本(“汉译名著随身读”)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6年3月,被聘为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2006年5月,主编的《现代西方政治思潮》(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6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颁发“政治学发展特殊贡献奖”。

2007年

2007年8月,文集《文综史迹——徐大同八秩文存》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0年

2010年10月,中国政治学会颁发“中国政治学30年杰出贡献奖”。

2011年

2011年12月,作为首席专家领衔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政治思想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

2014年

2014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双荣誉称号。

2014年,荣获“天津敬业奉献好人”称号。

2015年

2015年12月,专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讲录》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

2017-2018年

2017年11月,作为首席专家受聘主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修订工作,2018年底完成修订工作。

2019年

2019年6月9日7时2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91岁。

2019年8月,领衔主持修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二版)出版。

版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