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学记与追思
当前位置: 首页 >> 怀念先生 >> 学记与追思 >> 正文
黄 颂:耕耘半世纪,挥洒五十年 ——徐大同先生工作业绩简介
2022-06-07 11:38 黄 颂 


黄 颂

在共和国诞生后不久,徐大同先生就登上了大学的讲台,五十年斗转星移,五十个春秋变换,他满头的青丝也早已雪涂霜染。在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里,他如蜡烛一般燃烧着自己,光照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灵;他如建筑师一般在政治学学科中盖起了一幢又一幢大厦;他如设计师一般在政治学领域中绘制了一副又一副的蓝图;他好象是一位有着分身绝技的魔术师,在学界、政界、社会界都十分优秀地表演过自己的节目;至今,他仍如香山美丽的红叶,依然在火一般地燃烧着,那么能给人以如春般的温暖,那么能诱人以如诗般的遐想,那么能发人深省、那么能催人奋进。值此“庆祝徐大同先生从事高校教育五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再一次领略这位“新中国老人”的风采吧。

一、普降甘霖的教学生涯

徐大同先生在新中国诞生后,曾师从我国著名学者何思敬教授在华北大学法律外交研究室做过一个时期的研究生,1950年夏,他开始在苏联专家谢米利亨教授的指导下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年秋季,他登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讲台,迄今已整整五十年。自从走上讲台那天起,他便与马克思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这一辈子的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始终都没有离开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当年人民大学的教学安排上看,他可以说是新中国大学教育中最早讲授“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理论”者之一。

在中国人民大学期间,他先后讲授过“国家与法的理论”、“法学基础”和“西方政治学说史”等课程。此间,他还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了我国著名哲学史家冯友兰、朱谦之、朱柏昆等前辈的授课,这为他后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3年,他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任教。在北大的五年时间里,他为学生讲授过《国家与革命》和“西方政治思想史”等课程。19786月,他调入天津师范大学(时为天津师范学院),从此进入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在天津师范大学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的主要课程有: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原理、法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典著作、西方政治思想原著以及中西政治文化比较、邓小平理论等。此外,1982年,他还受教育部的委托,在天津师范大学主办了为期半年的全国西方政治思想史师资培训班,为我国西方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的建设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2年起,除了校内正常教学活动之外,他还先后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河北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山西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北京外交学院、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云南省委党校、天津市委党校等约20所高校进行过多次讲学和学术演讲活动。除此之外,他还长期被我国的一些著名高校聘为兼职教授。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徐先生总结出“教学问、教做学问、教做人”的基本教学思路。他还提出“做人为本”的思想,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他的一些做人准则经常被学生们引为表帅。

二、常抓不怠的学科建设

徐先生自1983年任政法系主任以后,一直都十分注意学科建设。来到天津师范大学不久,他就积极参与组建法律学专业并获得成功。此后一些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所急需的专业也在政法系陆续出现,使该系成为一个专业齐全、学科完备、在天津以至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影响的单位。

不仅如此,他还十分重视政法系的档次升格工程。1979年,他开始招收第一届中外政治思想专业的研究生,1981年在他的努力下天津师范大学政法系获得了第一批由国家批准的政治学学科硕士授予权,从而使政法系成为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之一。在此期间,他还使该专业开始面向国际招生,迄今已有两名外国留学生学成回国。

徐先生从不满足已有的成就。他始终坚持自己遵循的座右铭“从头越”当他在行政上退居二线之后,还始终不懈地关注政法系的学科建设问题。1993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后,积极为该系争取博士点而奔走呼号,1996年,政法系终于有了政治学理论的博士点,该系在全国的地位也因此而获得了又一次质的飞跃。

此外,徐先生还特别关注政治学理论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现在,由他创立的政治文化研究所的五名教师中有教授四人,副教授一人,其中有两人曾在国外进修深造。在他的组织和主持下,该所教师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编写了十几部教材和专著,从而奠定了天津师范大学西方政治思想研究在全国的地位。

三、经久未衰的学术活动

学术是徐先生的立足主本,学术活动是他丰富多彩人生的基本底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始终不懈地坚持加强自己的学术修养。在文革那段喧嚣打斗的动荡年代,他也设法保存了大量的专业书籍,系统地研习了一系列马列原著、通读了《资治通鉴》,这些都为他的学术活动打下了扎实广博的基础。

自五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潜心于学术研究。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工作期间,由他执笔的一批文章出现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观察》和《北京大学学报》等报刊杂志上。70年代以后,他进入了其学术活动的“青春期”,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七五”、“八五”和“九五”以及天津市社科基金的一批重点项目,主持编写的专业著作达19部之多。其中在国内享有盛名并在政治学界产生广泛而持久影响的著作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1985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国家教育部推荐教材)、《西方政治思想史》(199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自学考试教材)、《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政治思想史部分)以及《政治学基础教程》等。此外,他还根据时代发展和政治学学科建设的需要撰写领衔撰写了三十几篇学术论文(不完全统计),其中,在国内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的论文有:《关于政治学研究对象的浅见——政治学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察》、《浅谈地方立法》、《更新观念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创政治思想工作新局面关键在于内容》、《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与特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几点思考》、《要注意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步性》《〈西方民主自由研究〉序》、《对社团自主性的看法》、《重民不等于民主》、《积极行使权力加强地方立法》、《良好的治安环境有赖于精神文明建设》、《〈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序》、《教育要加大改革力度》、《政治文化民族性的几点思考》等。

在徐先生的科研工作中,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体”观念。在他的周围,团结了一批中青年学者。

在全国和天津学术界的社团组织中,徐先生还担任过多种职务。自中国政治学会1982年成立以后,他一直担任着常务理事,并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政治学会的副会长。此外,他还担任过中国法学会,中国行政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政治组成员,国家教委中学教材评审委员会政治课教材审查委员,多次参加教育部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博士点的通信评议。近二十年来,他还在天津学术团体中担任过一届社联常委、两届社联副主席,历任政治学会理事长、法学会、行政学会、检查学会、监察学会以及人大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他还在天津律师协会、企保协会、社团管理研究会等担任过重要的工作。目前,他还是天津市职称评定委员会政法组组长、社科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副主席、天津市学位委员会哲学与法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四、风尘仆仆的政务弛骋

徐先生初涉政务是1953年在杨化南和高祖文的领导下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1980年,他被聘为天津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1983年至今,他担任过政法系系主任、校咨询委员会主任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1983年,他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担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以及第七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顾问。1988年,他被选为天津市政协委员,同时还担任了法制工作组副组长。在1983年到1993年的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和世界的许多地方,这是他驰骋于国内外政坛的十年。

在任职期间,他以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先后到过广西、云南、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新疆、上海、江苏等省、市、自治区的许多市、县、区视察工作。

他还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参加过19841985、和1987年的世界议员联盟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在全国人大工作期间,他还是中国——阿根廷议员友好团成员,曾担任过1990年世界法律大会理论顾问。

在这十年间,他因公先后到过伯尔尼、日内瓦、洛桑、苏黎士、法兰克福、旧金山、迈阿密、华胜顿、纽约、休斯顿、洛杉基、多伦多、温哥华、渥太华、蒙特利尔、东京、墨西哥、马那瓜等地参加国际会议、调研华侨事务。

五、光照学人的辉煌业绩

徐先生的辛勤耕耘和忘我工作获得了社会普遍的认同和赞许。来自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奖励是对他最中肯、最客观的“评语”,在他的功劳簿上我们能看到如下的记录:

1984年获校、市两级“五讲四美,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1984年获天津市委、市政府颁发的“从教30年纪念章”;

1985年获天津市高教局“优秀教师”称号;

1991年获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1995年获天津师大“严师奖”;

1995年获天津市高教局受予的“教学楷模”称号;

1995年获市级“优秀教师”称号;

1998年获“国家优秀教师”称号;

1999年获曾宪梓二等奖;

此外,先后三次被市总工会授予“七五”、“八五”和“九五”立功奖章。

在科研方面,他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承认:

1988年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一书获天津市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0年与韩志红合写的《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文获天津市第一届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

1991年与高建教授合写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和特征》一文获天津市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3年主编的《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获天津市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2年获校首届“天狮奖”荣誉奖;

1993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荣誉证书;

1995年与李昭合写的《积极行使权力,加强地方立法》一文,获市人大优秀论文一等奖;

1998年获教育部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治学类二等奖;

1998年主编的《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获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此次评奖政治学科未设一等奖);

2000年获天津师范大学科研一等奖。

亲爱的朋友,当您与我们一道又一次地寻视了徐先生的足迹后,您的心中难道就不会油然地升腾起一种敬佩之情吗?您难道就没有体会到他五十年的心血和汗水所凝结而成的累累硕果对我们学人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吗?让我们一起向这位在高等教育战线上耕耘了整整半个世纪著名学者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并愿他身体健康、再创辉煌!

(原载《天津师大报》,第27期,20001031日,第2版。)


 

关闭窗口

版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