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新鸿
我国著名政治学家、法学家,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大同先生,6月9日不幸因病去世,广大师生不胜悲痛,深切缅怀。
作为将“四个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师德楷模,在6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先生始终秉承“教学问、教做学问、教做人”的教育理念,鞠躬尽瘁履行教书育人使命,是我辈后人的学习典范。
立德树人,立之大德。先生的“三教”理念,究其根本就是立德树人,并且首先要立“大德”,树“大人”。先生从1949年参加革命之日起便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法学说,并将实现共产主义视为不渝之志,也为之奋斗终身。在新中国,他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法学说的第一批宣讲者;在新时期,他是重建政治学学科的推动者和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开拓者;而到了新世纪和新时代,他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的践行者。
在研究中,先生始终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为中国研究西方;在教学中,他始终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视为人才培养的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宏伟目标。
先生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好学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他常说,培养学生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先生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并将理想信念、道德素质、人格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先生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敬业,这样才能有动力和使命感,事业上、工作中有了挫折才不会丧失信心。其次要认真,在治学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这样才能使自己有足够的本领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再次要开通,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才能教学相长。
在多年的教学中,先生为自己确定了“宽容、宽厚、宽和”的原则。他以宽阔的胸襟,容纳各种不同的观点,言传身教,宽厚待人。正因为如此,先生才能团结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组建起一支稳定的团队,集体攻坚克难,承担各级各类课题。
雄关如铁,从头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先生众所周知的座右铭。他在古稀之年曾经概括自己说“一老一少,一大一小”,意思是“从1950年开始教书,资格老,但是知识少;年龄大,但是学问小”。先生说这不是自谦,从知识、学问的总体和个人所能掌握的程度关系来看,一个人总要有归零的心态,在学术上不断地重新开始,永远“从头越”。
我们相信,虽然先生如今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从头越”的人生态度和探究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先生走好,我们永远以您为楷模!
原文刊载于《天津师范大学报》2019年6月15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