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杂记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生著述 >> 杂记 >> 正文
一部活的百科全书——纪念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
2022-06-09 17:17  

我知道鲁迅还是在中学时代。那时,除了在国文课本中读了几篇他的作品外,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课外也读了一些他的著作。知道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彷徨》、《呐喊》、《药》,也知道了孔乙己、祥林嫂和闰土。同对叶绍钧、夏丐尊等人的作品一样,只是由于爱好,当作小说、文集来“看”。也许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一些影响。但是对这些文学巨擘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特点、社会价值,则可说无所认识,更不用说对他们的心理分析、评价了。

参加革命以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再加上我的职业关系,对鲁迅作品又有所接触(只是“接触”,并无“研究”),这时,知道了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战斗的一生,他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他那深邃敏锐的洞察力,他那严谨周密的治学态度,他那对青年学子的循循善诱的爱护和指导,等等,无不受到我极大的敬仰,爱戴。总觉得他的许多方面应该是我们做人、治学的榜样。历史时代变化了,鲁迅和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不同了,但鲁迅的精神是永存的。

今年,正值鲁迅逝世60周年,《学报》要开展纪念活动,嘱我为文。我对鲁迅并无研究,实难写出有价值的力作。只从我的体验中谈几点想法,以表祷念之情。对我来说,也是从他那香醇的“奶汁”中所吸取来的营养。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鲁迅为人的根本立足点。他从青年到老年,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采用什么形式;他“向旧社会进攻”,鞭挞、讥讽旧社会,揭露、攻讦国内外反动势力,憧憬、争取美好未来,都始终不渝地为祖国的独立、解放、发展、富强而呕心沥血。作为炎黄子孙,时代不同了,但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和热情是应该继承的吧!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众所周知”的名句。鲁迅毕生不就是心甘情愿、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地做人民的“老黄牛”吗?他“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点深情还是应该好好地学习、做到的。

不断“解剖自己”是鲁迅不断前进的渊薮。鲁迅从“个性解放”走向集体主义,从进化论发展成马克思主义者,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永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觉得其主观上就在于不断“解剖自己”,认识自己,“荡除身上的积习”,也就是改造自己。我们做人,总要“表现自我”,但为了更好地“表现”,恐怕更需要学会自我解剖。

“改造国民性”是鲁迅提出的一个时代课题。在鲁迅的笔触下,无论是讲人,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还是议事,如《药》、《坟》等等,都在于揭示国民性,告诉人们中国的发展在于“国民性的改造”。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的使命。其实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国民性问题是各个民族所共同遇到的。法国的罗曼·罗兰在读到《阿Q正传》后给鲁迅的信中就说“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当然,在鲁迅生活的时代,何谈“重塑国民性”!这个历史的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到了我们身上。当前,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转变观念,提高全民素质,不正是为塑造现代化“新人”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在实现鲁迅的夙愿。

作为一个思想文化史的研究者,应学习鲁迅那种科学态度,如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毒素,鲁迅是坚决反对的,而对优秀遗产则刻意挖掘。再如对西方文化,鲁迅兼收并蓄地吸收、借鉴,然而总是与中国实际结合,为我所用。鲁迅曾在师范学校,在多个大学任教,他有一套教学理想,时至今日仍应学习。如他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自己思索、自己观察”,主张“和实际社会接触”,“用自己的眼睛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他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教做人,且亲自参加到学生活动中去,视学生为“至友”。总之,剔除时代烙印外,鲁迅给予我们的实在太多了。在这部活的百科全书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消化多少,那就看每个人的“悟性”了。

最后,得感谢《学报》的同志们,他们的敦促给了我一次学习鲁迅的机会;还得感谢故友鲍昌,他曾赠我一部《鲁迅年谱》,这次为文,虽潦草但系统地阅读一遍,使我对鲁迅有了更多了解。还得再唠叨一句,我对鲁迅确无潜心研究,深刻了解,更无高层“悟性”,为了表明对鲁迅的缅怀,也就不顾方家一晒了!

(发表于《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关闭窗口

版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