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杂记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生著述 >> 杂记 >> 正文
重视效益,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我对学校改革的一点想法
2022-06-09 17:12  

我国的改革开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今已二十年了。这二十年中,我国整个社会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主要的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目前已经基本建立起来。无论是经济构成、经济结构、运作方式等都已基本架起;今后,主要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又引起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变化,促进和加大了各个领域改革的力度。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决定就是要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机构体系。我们相信,其他领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要加快改革的速度和加大改革的力度。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期。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虽然还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举,而知识经济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我们相信,为了跟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总潮流,为了再过五十年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知识经济必将越来越得到发展。这也是党的十五大和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别强调“科教兴国”的道理。因此,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昌盛首先是依靠科学技术,对人才的要求也首要是科学技术水平。今天的科学技术是一种科学与技术结合、重视实用、分科细致但又相互交叉的综合性科学;为此,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型人才”便是我们教育界的一个重大任务。

适应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教育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否则必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甚至成为阻力。

最近,见到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有关教育改革的信息。有迹象表明国家教育部以及许多高等院校已经动起来了,教育部提出了许多新的举措,许多院校也采取了许多新的办法。我认为,我们学校也应该转变“一般化”、“按部就班”、“随大流”的作风,大刀阔斧地结合我校的特点,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此,我提出“重视效益”和“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的建议。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下列几个想法:

首先是转变观念的问题,而重点是校领导层的观念转变。

我认为,当前在我国,人们主要应树立四种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国家观念、民主观念和法制观念;而市场经济观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的观念。这也是当今从小农经济观念、计划经济观念中解放出来的关键问题。实际上,转变观念最根本的就是从小农经济和原有的计划经济观念转变为市场经济观念。这个观念转变过来,或者说树立起来,其他观念也就较好解决了。原有的小农观念和计划经济观念实际是培养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不求进取、安于现状的温床。

教育、学校是否也应以市场经济观念来考虑呢?这应该是毫无疑义的。然而是否已做到了呢?我觉得,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中,保存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最为突出的就是教育领域。从招生到毕业,从管理到教学,基本还都是老样子,计划经济教育的模式改革不多。从目前形势看,这个领域也正在突破。

我校在1996-1997年度曾开展过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应该说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实事求是地讲,按要求来说差距很大,效果并不显著,特别是在教师中间,反响不大。我校各层领导不断地到全国各高校参观访问学习,但究竟借鉴吸取了多少有益的经验,并为我所用,也不得而知。我校“126工程”取得了成功,但新学科建点后如何建设和发展却没有具体的措施。至今,我校关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尚未规范化,基本是各学科自行其是,缺乏具体的考核机制,对上级的评估也是为了“保点”而做,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

特别要提出的是我校的平均主义现象,干好干坏差不多,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还明显地存在。整个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竞争观念薄弱,安于现状,“熬年头”、“排资历”、好处“分享”、“搞平衡”的思想仍然存在。从现象上看,领导日以继夜,百事缠身;事实上,在许多关键问题(我指教改方面)上并没有提出明确、具体、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即使提出一些问题,也是纸上谈兵或只是一般原则居多。以上问题我可能说得有些过分、夸大,但作为一种现象存在是不可否认的。我认为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校教育改革的进展。

为了推动我校教育改革的进展,我认为首先要切实地转变观念。最根本的是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要从市场经济的观念出发解决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管理学校的一套办法也都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则(这一点与企业的情况差不多)。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因此我们也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来认识、处理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我认为讲求效益、激励机制、竞争机制都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它们首先引入学校工作中来。为此,所谓转变观念主要就是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从学校领导到每个教职工都应以这种观念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其次是学科建设问题。一个学校的校园面积、基本建设、经费投入固然十分重要;但最能体现学校质量的还是教学和科研水平,实际上具体的反映就是学科的状况。一个学校的学科状况就如同一个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只有学科状况良好,才能培养出优良的人才(产品)来。今后,随着人才市场的开放,高校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取得将要视其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学校培养的人才(产品)也同样受优胜劣汰规律的制约。因此,我认为学科建设问题应列为学校工作的首位。现在,我校领导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将其列入工作要点。这肯定是一件好事,但问题在于如何推行。

我不知道我校究竟有多少学科,也不知道各学科的基本状况(不知校领导是否有数),但我在接触中深感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比如:

我校对各学科“一视同仁”,没有重点。如果有“重点”,也不是根据学科的成就、影响和作用。我校曾连续评过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但原则是什么?很简单,凡是硕士点都成为重点或发展学科。对各学科实际状况缺乏考评机制,因此也就缺乏激励,虽有一些经费,但大体一致,数目相差不多。各学科究竟如何发展、如何建设,成果如何、效果怎样,也不加区别。有时进行一些所谓量化的调查,实际内容也不完善;甚至不是根据客观事实,有主观成分。对不同情况也没有一定的奖励和处罚办法。很多学校当取得社会课题时,校方都有相应的奖励,我校的奖励则是从课题费中扣除,而且数量不多。对长期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没有一定的制约,因此有的教师只是到即将评职称时才开始“忙于科研”。我校获得的各种科研项目不多,创新精神不够,缺少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成果。许多教师由于经费原因参加学术会议甚少,因此与学界同仁联系狭窄,信息闭塞,直接影响学术水平的提高。

我校学科建设没有形成特点和骨干学科(拳头产品)。这点认识也不一致,如,有特色的学科究竟是应以师范性质为主还是以学科本身的状态为主。目前我校一些有成就、有影响的学科在师范教育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对这些学科应采取什么态度,也不明确。我校有的学科在国内甚至国际同类学科中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甚至居于领先地位,校方究竟给予多大的扶持?对这个问题有无平均主义的影响?

每个学科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如果一个学科长期没有明显的进展,对本学科的前沿、重大问题和疑难问题没有进行研究,也没有一定的成果;那么怎能提高教学水平呢!因此,考察教学水平和教师的教学主要应看其对学科状况的掌握,并且是否将其贯彻在教学之中。由于受学科状况的影响,我校的一些专业的课程目录陈旧,设课缺少新鲜感,而且教学体系、内容长期不能跟上学科的发展,不符合时代要求。

为此,我认为,校领导一、应对全校学科状况,包括学科的设置和各学科实际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并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应从社会实际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出发,不断地组建和调整学科;二、应建立一种考核办法,对各学科进行客观的考核;三、应加大激励机制,促进各学科之间的竞争,并伴有奖励和处罚办法。对成绩卓著者给予重奖,一般奖励的力度也应加大;对长期没有进步者则给予限期整改或其他的处罚。四、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力量,应加强引进人才的力度,加大优惠政策;对有成效的教师应加大奖励的内容和力度,要从政策上给予多方面(包括生活方面)的关照。

第三是教师问题。教师就如同企业中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他们决定着产品的设计和质量,从而影响产品的市场效益。教师在学校中是培养学生的关键,教师的好坏决定着学生的质量,影响着他们在人才市场中的销路。因此,可以说教师队伍的状况在学校中起着决定作用。为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应该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我没有经过调查,对我校教师的现状没有全面的了解。但就我所知,我校教师虽然总体素质与相当院校相差不多,并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校教师队伍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距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我校有些教师来自原师大,是在当时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下成长的。这部分老师有一定的师范教育的专业基础,但知识领域窄,动手能力差,特别是缺乏科研习惯。我校还有一批“工农兵学员”,多年来,他们虽然经过各种渠道进行过多种培训,但毋庸讳言的是,他们一般基础比较薄弱,缺乏系统的学科训练,虽然可以应付一时的教学,但后劲不够厚实。我校文革前毕业的教师,大多已年老退休;而且后继乏人,有的专业能胜任教学或从事科研的教师已所剩无几。一些青年教师受到当今社会风气干扰,专心致志地投入教学与科研的敬业精神还很不够。几年来引进人才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专业“引不进,留不住”和“引进不当”的现象依然存在。还有,长期的大锅饭、铁饭碗的平均主义观念在我校教师队伍中还较大程度地存在着。在这种观念和其他思想的影响下,不求进取、安于现状在我校教师中也有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有的老师每学期课时不多;备课不够认真负责,马虎了事;讲课也是离不开教材,照本宣科,多少年不改教学内容;很难开出新课;长期不进行科研,只是到评职称前才搞一些“文章”;等等。由于我校各专业学科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我校的整个教学管理给予学生的自由选择度不高、不大,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以上这些现象并不反映我校教师队伍的全面情况,但这些情况的存在却是肯定的。我认为,这些情况并不能单纯责怪老师们,关键是我校缺乏一种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缺少一种推动人们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氛围。

为此,我认为校方应该重视效益,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所谓效益不仅是增收节支,不仅是指经济效益;获得应有的效果也应是效益,就是说每用一分钱都赢得应得的效果。邯钢的经验之一“层层讲求成本”,我看就包含这个意思。我们教育系统和学校是否也应该如此认识和考虑问题呢?我看应该如此。国家或校董投入资金,其目的是要取得效益,当然这里主要还是社会效益,主要体现为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如果校方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这就是没有取得效益,或效益不高。对教职工,学校发放工资是一种投资,理所当然地应该收回成本,取得效益。这就要求每一个教职工都应完成一定的工作量,达到一定的工作指标。上起校领导,下至勤杂工,都应如此。所谓竞争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就是校方提出一定的要求,制定一定的规范,所有教师和职工都要按质按量做到,同时采取一定的奖罚办法。对此,我建议:

1、切实实行“按需定岗,按岗评聘”的方针。对这个问题应打破小学科,确立大学科,即不是按课程定岗,而是按大学科定岗。否则,还会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实际要求每位老师不是会讲一门课,而是能讲一个学科的课(当然,可以有一门主课)。

2、每位老师都必须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对不同职称的教师所开设的课程,包括数目和内容,都应有具体的要求。如每一位教授至少能开设三门课,即每学期结束时,每位教授应提出自己下学期准备开的课程(三门,其中至少有一门共修课。因目前教育部准备取消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划分方法,故称为共修课),然后由系主任选定,聘任承担课程。其他职称的教师也都应有相应的要求。对老年留任教师可以有所变通,但“上讲台授课”是必须坚持的。凡属非计划内招生的班次,不纳入教师的工作量。

3、确定的任课教师,必须呈交自己编写的教学大纲(含参考书目),并加以文字说明。教学大纲应该结合学科的发展、学科前沿,不断地更新。长期使用不变的教学大纲,系主任有权拒绝接受。被拒受者,视为本学期免聘。

4、为了加强科研工作,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应明确规定每位教师每年应完成的科研成果的数量。每位教师无论以何种方式(国家、市、校以至个人等不同等级)每年必须制定个人科研项目和计划。而且,必须如期将科研成果提交校、系评审。凡不能完成科研项目者,应与未完成教学任务等同对待。

5、大力提倡创新,要鼓励、激励教师除旧布新。对陈旧的课目和教学体系、内容必须更新,不能改进者应有处罚措施,对有创新精神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有所体现者应有奖励办法。

6、切实严格地实行学分制,促进教师多开课、开新课;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大学生学习的自由选择度。

7、严格考核制度,打破终身制。为了提高效益,强化激励和竞争机制,学校应制定一套对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考核制度,对不同的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并有一定的奖惩办法。

不从事科研、没有科研成果的教师不是合格教师的观念应形成定式和全体教师的共识。对教学和科研不能完成或完成不好的教师应有处罚办法,严重者可以免聘(暂时、若干学期)、停聘,以致解聘。免聘者限期改正;停聘者培训提高;解聘者另行安排工作。对受处罚者应给以部分或全部停发奖金(不是讲课费,而是纳入工资的奖金部分),甚至高职低聘(以往虽有此项政策,但从未实行过)。对职工也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对奖励还应有明确的办法。校、系领导要敢于奖励有贡献的教师和职工,要打破“搞平衡”、平均主义的观念和做法。我曾说过,对不同的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态度,不妨称之为“供”、“拱”、“轰”。对确实有贡献者(对超期服役的老年教师更应如此),应“供奉起来”,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中年教师应“推拱(鼓励)其前进”;对青年教师要严格要求,“轰赶其前进”。

第四是领导问题。毛泽东曾说过,办好一个学校主要是看“校长和教师”。学校办的好坏,教师起重要作用,但关键问题还在于领导。为了使我校确实地上水平、出特色,我认为我校的校、系领导是非常重要的。我校各级领导都是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不断地努力改进我校的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这是首先应该肯定的,也是不容否认的。但是,为了我校的发展,推动我校的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我建议:

1、各级领导都必须把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和各系的工作首位。要从认识到行动都突出学科和教师队伍问题的关键地位,要把这两个问题明确列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每个学年或学期都有专门研究这两个问题的会议(对这两个问题的每次会议都应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内容,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具体措施)。

2、加强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实在性和公正性。领导要深入基层,细致地了解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对各种问题要实事求是,公正对待。

3、变经验型的、人治式领导为法治的、程序性领导。我校曾制定过各种制度和规章,但实际实行的如何呢?恐怕是经不起检查的。许多事的处理随意性较大,依法治校的观念还未树立起来。

4、我校机关单位是否存在精简问题?机关单位的机构和功能是否应考虑有所改变?转变机关作风,切实深入基层,为基层服务的观念和行动是否应很好地树立和加强?这些问题我认为与我校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关联。

5、各级领导都应树立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校内创造一个良好的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

我接触领导工作不多,很难提出有价值的中肯见解,只能原则性地谈一下。所以要谈的原因,是因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最后,应该明确指出,我来天津师大至今整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校确实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成绩斐然,这是无可怀疑的。然而,与我国社会进步的要求,与一些先进学校相比,我校还有许多差距,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当前的形势更是挑战和机遇并举,新的时代、新的世纪更向我们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只有抓住机遇,急起直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教工作已将近五十年,同时我也常说:二十年来,天津师大对我不薄。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对师大的情意,也出于一个老年教师的责任心,所以我经常在思考如何能把天津师大的工作搞上去,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多培养合格人才。因此,在这里,我谈的问题比较多,而成绩却摆得不足;其目的也是从事业出发,为了唤起大家的紧迫感,并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切实的认识,防止自我满足、感觉良好,甚至沾沾自喜的情绪。有的问题是大家经常议论的,或是早已认识到的;有的问题我个人也没有调查,可能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甚至有以偏概全的情况。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还需要大家给予理解和谅解。(1998. 4. 12


关闭窗口

版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