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来宾、各位同志:
今天我校召开“研究生教育25周年纪念暨首届研究生工作会议”,我代表政治学专业和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全体教师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
下面,我分三个方面来谈谈我们培养研究生的情况和体会。
一
我校自1979年开始招收西方政治思想史专业硕士生,1981年取得硕士授予权,这在我校是最早的一个。当时,政治学专业尚未恢复,所以在全国也是最早招收研究生的一个单位。开始时,西方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后来调整为政治学理论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方向。
25年来,在我校取得硕士学位的有36人(其中韩国留学生2人);在校学习的有32人(其中韩国留学生1人)。1996年获得西方政治思想史博士授予权,1997年招收博士生(1995、1996年我已在吉林大学招收了两届政治学理论博士生),至2004年我校共招收博士生8届34人。已毕业取得博士学位11人,在校攻读博士学位的有23人(其中韩国留学生1人)。目前本学科已有5名教授先后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我们还接受了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为兼职教授、博导。2003年我校又被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了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现在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张贤明博士已进站)。与此同时,早在1979年我们就开始招收硕士进修生2人(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各1人),1982年我们接受教育部委托举办了政治思想史教师进修班,以后还接受了新疆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校的进修生。
20多年来,我们学科毕业的硕、博士大都在各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其中有的已经成为教授、博导,有的已经起到担纲作用,一般也成为骨干教师;还有的已在实际部门担任各级领导工作。可喜的是,本专业,我校毕业的第一名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丛日云的博士论文被评为2003年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继而我校教授马德普的博士论文又被评为2004年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提名论文。
我校政治学专业是以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为学科特色的。2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这一方向,至今不懈。我们还以我校毕业研究生为主体组成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团队。自“六五”计划以来,先后由我校负责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编出4部《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材,3部《现当代西方政治思想》专著,1部《西方政治思想史辞典》,1部《中西政治文化比较研究》,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政治思想史分卷的主编。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准备《西方政治思想史》(五卷本)的出版工作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教育部新世纪教材项目)、《西方当代政治学理论评析》(国家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工程项目《政治学理论》的分支)的组织工作。同时,我们还完成了与学科相关的各类课题并发表多篇学科论文。在此期间,我们基本做到省部级以上课题不断,目前已做到人人有课题的局面。我们所编专业教材及专著,被全国许多大学作为学习教材和考研必读参考书,还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
我们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还建立了专业网站“政治文化研究网”(www.tszz.com),编辑出版了《中西政治文化论丛》,这两项工作已经引起政治学界的重视和称誉。2003年我们学科被批准为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今后我们主要在原有基础上向前发展:
1、坚持特色,扩大领域。目前,我们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学科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为学界所认可,而且至今还是唯一招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博士点。同时,我们的行政学学科也已初具规模,并取得硕士授予权。但是,目前我校已建立了“政治与行政学院”,在新的形势下,则嫌领域过窄,学科不够完善,这有碍政治学专业的全面发展。今后必须加强政治学专业有关学科的全面建设,即在坚持以西方政治思想史为特色、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政治学专业的其他学科,如:政治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西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国际政治,等等。目前学院已建立了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两个硕士点,今后应加快建设政治制度和国际政治学科,争取尽快建立硕士点。
2、深化科研,加强联系。我们原来的科研成果虽然有些专题研究,但主要还是以西方政治思想史通史性的教材为主。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就是说除加强政治思想史学科的专题研究外,还需开展政治学各学科的科研工作。我们政治思想史方向的博士论文已陆续出版,另外我们准备通过基地扩展我们的科研范围。为此,我们准备以组织“自由主义研究丛书”的研究工作为起点。至于对外联系,以前主要是国内联系,这方面一般说还取得一些成果,今后是如何发展问题。对外联系则是比较薄弱,虽有但少。今后我们还是要在“走出去”、“请进来”上下工夫。我们已有两名教师出国访问,并与国外大学开展了科研合作,有些教师还参加过国际研讨会,今后我们准备主办、承办一些国际会议。另外,我们的《论丛》已刊登了不少海外专家的学术论文,并邀请了加拿大著名学者威尔·金里卡担任国外主编。关于“走出去”,我们一方面积极争取,更多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另一方面则热切希望校方为我们多创造一些机会,选派合乎要求的老师出国学习或访问。
二
下面着重谈谈培养博士生的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博士究竟起于何时,没有考察。在我国,“博士”名称产生于先秦及西汉,是一官名。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开始设置博士官,其职责据前人考察是“通古今、教子弟、承问对”。这是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紧密联系的,“通古今”就是博古通今,有学识;“教子弟”是指知识的传承;“承问对”就是政治咨询,出谋献策。
按现代意义来说,我认为,博士是某一学科享有最高学历、掌握该学科的最新前沿、在学术上具有较高深造诣、做出具有较高水平成果的专家。博士生要对该学科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研究,充分发挥个人的创新能力。
八年来,我们所培养的11名博士,总的说来质量是合乎标准的。当然,由于每个人的资质不同、基础不同、个人努力程度不同,其结果有的水平较高,成果优异;还有的取得较优成绩,个别的则较为一般。
我们在博士生教育中一直强调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方向——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学术问题。
2、重视品德──指以德为本,做人第一。教育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这一点是世界各国教育者的共识。以德育为主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首要一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随时注意培养学生待人处世的原则。
3、开发主体──指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由于学生情况不同(学前来源、原有基础、学习目的、专业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同),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也就是要根据每人的不同情况确定研究课题,根据每人的基础、特点、区别给以不同方式的指导。主体性中还包括自觉性。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必须依靠自己的主动、自觉,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果。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能误解为不需导师的指导作用。导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并及时地进行引导和监督。师生要平等相处、教学相长。
4、规范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非不需严格的要求。所谓“规范培养”就是对任何学生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建立明确的制度。如:第一学年,主要是课程学习,每门课程都要有考核;并基本选定研究课题。第二学年,第3学期进行综合考试(课程未经考核合格者不得参加);第4学期开题报告(综合考试与开题报告都由指导小组进行)。第三学年,第5、6学期集中撰写学位论文。需要注意的这样几个问题:(1)、论文要达标:A论文要有明确的主题,全文不能脱离主题;B写作必须按照科研规范进行,要有明确的创新之处,不能抄袭。文章主题要鲜明、论点要明确、条理要清晰、说理要透彻、规范要严格(指参阅、参考、参照、引证、引用等要注释清楚,不能有抄袭之嫌)、文字要通顺。C全文以15万字左右为宜。(2)、准备增加预答辩。(3)、答辩前必须发表两篇以上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5、提倡创新──指不因循守旧,能够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新见解。我们一方面提倡打破对创新的“迷信”,另一方面也相信,只要从实际出发,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向前超越就能有所前进,有所创新。
创造性的思维需要敢于不断地提出问题,要善于提出问题;但也不能脱离实际,虚无飘渺地空想、胡思乱想,更不能哗众取宠。
三
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培养研究生的教学思路,就是“教学问,教做学问,教做人”。
做学问与写文章有关,但又不能等同。会写文章不一定学问做得好。为此我们向学生提出一些做学问的见解。
1、出格不出圈。出格才能创新,出圈要犯错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防止马、洋两个教条。这是我们所谓的“圈”。)
2、善于提出问题,学会主动解决问题。动脑(想)、动手(写)、动口(问)。要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要小题大做,不要大题小做。
3、必须注意规范化。
4、研究历史有现实感,研究现实要有历史感。
5、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政治学的前沿在中国,要说中国话,为中国研究西方。
6、注意比较与借鉴。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准确认识西方成果。
7、“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尽量了解所研究问题古今中外的成果。
8、敢于并善于提出新看法,要在前人的肩膀(攀登)和脚步(向前)基础上前进。
9、要“博览群书”(专业为主,兼及其他,包括哲学、经济、法律、以至自然科学)。
10、“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语)。“头不能大”(孙定国语,意为“不能盲目自大、忘乎所以)。不能急功近利和心情浮躁。要“收心”、“专心”、“潜心”、“虚心”,要“不骄不躁”,永远“从头越”。
以上各点是我们的一些做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并请大家指正。
(2004. 10.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