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生著述 >> 论文 >> 正文
21世纪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深入
2022-06-08 10:47  

《浙江学刊》杂志社的田明孝同志多次找我谈及该杂志准备开辟西方政治思想专栏。现在已经落实了。我在这里表示衷心祝贺!

我治西方政治思想史至今将及五十年。从来没有过专门为本学科设置的学术园地。这个园地的开辟对我们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者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喜讯,极大的鼓舞!这块园地无论大小,她将向我们提供一片栽植的土壤。既有栽植,我相信必定会开花、结果。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热忱的希望同仁们拿出优秀成果来栽植,并精心地培植她、维护她!

据说,这个专栏是以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为主。我觉得这是十分正确的。自从所谓“西学东渐”一百多年来,西方政治思想,主要是近代政治思想,与整个西方文化一样,一直与我国传统思想冲撞与融合。在今天新的信息时代,我们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无法也不能拒绝西方思想的传入和吸取。我们只能准确的、正确的对待,并为我所用。

2001年《政治学研究》第一期,我曾发表了对21世纪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如何发展的想法,提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即“深入、比较、借鉴”。这里我想从如何“深入”方面再提出一点看法,供同仁们参考。对此我想提出:介、评、用三个“字”。

所谓“介”,就是介绍,这是我们了解、认识西方政治思想的前提。一百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介绍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改革放以来,了解、认识西方成为热门话题,其中包括政治思想。在这方面人们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进展,科学的进步,水平的提高,就要求我们更为完整、准确地识西方。过去的应该更深、更准;新兴的应该更为及时。我们过去无论对西方政治思想名著、专著的翻译,还是对通史、断代、人物的专题研究,从今天的条件来审视,恐怕会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从新更正、补充和修订。为了更为全面、完整的认识西方政治思想,我觉得“介绍”的工作还应继续、还应加强。对西方的介绍,特别应该注意科学、客观。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极力排除主观武断取舍或断章取义。这样我们才更能准确的认识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作用和价值。

“评”就是评析、评价。只有正确、深刻的评析,才能对西方政治思想史有正确的认识。我们研究西方政治思想主要不是文字的诠释和细节的考证。而是联系各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历史背景了解各种思想产生的根源和存在的根据,掌握各种思想间的联系和每种思想的深层内含。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回答“是什么”,更主要的是回答“为什么”。因此,正确的评析对我们“深入”研究西方政治思想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研究中曾提出“寓评于介”的原则。就是在介绍中贯彻、体现我们的基本态度、基本观点。这里,首先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基本原则并不是说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章择句”,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对西方各种政治潮和思想给以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其次就是学科性的评析。这就是说我们对各种思潮和思想给以历史的和现实的、理论的和实际的价值、地位、作用的科学定位和评价。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揭示西方政治思想的规律,挖掘出各种政治潮和思想对现实政治的深刻的实际价值。只有对西方政治思想正确的科学的评价,才能有完整、全面的准确认识。

“用”就是运用、利用,就是“学以致用”。一切政治思想无不是反映一定的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政治理想、政治要求,设计夺取、维护政治统治方案或为政治统治“出谋献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西方社会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思想家、理论家曾提出不少在这些方面的有价值的思想。特别是近代以来,他们结合西方国家的实际,在关于如何建设、维护和发展资产阶级政权、关于在实现现代化、在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政权、政府应起何种作用和如何起作用等问题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见解。这其中无疑有着许多有益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另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我们考察中外历史都是如此。政治文化也不例外。近百年来,在所谓的“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的政治思想也同时传入我国。对我国近代的政治斗争和发展起过重大影响。

但是,无论是参考、借鉴、或融合,基本原则就是“以我为主”。历史上一切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参考和借鉴,都不是照抄照搬的。他民族的文化只有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才能产生实际作用,产生效益。今天,我们研究西方政治文化,更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参考和借鉴。一是我国和西方社会性质不同;二是民族传统不同。因此,我们研究西方政治文化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消化吸取。既不能全盘照搬,也不能食洋不化。同时,我们研究西方政治思想是为了推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所以我们所讲的“用”就是“为我所用”。

我觉得,在“介”、“评”和“用”三个方面,目前最薄弱的就是“用”。我们在这方面还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只有能在“用”上有所突破,我们这门学科也才能对社会、对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关闭窗口

版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